推广 热搜: 农业  政策法规  展会报道  园林新闻  景观动态  企业渠道  标准规范  人物访谈  教育动态  工程动态 

河南省邓州市:为了大地的丰收

   日期:2014-07-06     来源:河南省邓州市农技中心 张有成    作者:河南省邓州市农技中心  张有成    浏览:23    评论:0    
核心提示:邓州市农业战线上的女中巾帼——王玉春,为了农民口中有粮吃,袋中有钱花;为了耕地肥沃,为了大地丰收,在农技推广战线上,不辞辛苦,孜孜求索三十余年。服务农业、服务农民,服务农村经济发展,是她一贯的宗旨;推广农业先进技术,提高耕地营养水平,促进粮

    邓州市农业战线上的女中巾帼——王玉春,为了农民口中有粮吃,袋中有钱花;为了耕地肥沃,为了大地丰收,在农技推广战线上,不辞辛苦,孜孜求索三十余年。服务农业、服务农民,服务农村经济发展,是她一贯的宗旨;推广农业先进技术,提高耕地营养水平,促进粮食不断增产是她奋斗的目标;把脉耕地、诊断苗情、入户指导是她一贯作风。  

    王玉春同志,出生于邓州市西南岗坡地带的高集乡戴岗村。该乡该村地处偏僻,土壤贫瘠,农民生活贫困。幼年的她目睹了农村生活的艰辛,经历了缺粮对农民所造成的困苦。因为土壤贫瘠,缺乏水源,尽管父辈辛勤劳作,换来的仍是食不果腹。作为家中长女,少年时代的她,既帮家中承担各种农活,又利用各种时间发奋学习,立志走出偏僻的岗村,学习更多的知识,用知识改变家乡面貌。  

    功夫不负有心人。 1977年她考入南阳农校,开始了她事业的起点。从偏远农村走出的她,没有被城市的繁华所迷茫,而是抱定目标,一头扎入知识的海洋,孜孜求索提高粮食产量的妙方。当别人成群结队游览南阳名胜古迹时,她在苦苦耕读;当别人花前月下卿卿我我时,她正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当别人考虑着如何摆脱农门跃入龙门时,她正憧憬着如何回到家乡,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帮助农民种好庄稼,多打粮食,解决农民温饱问题。1979年,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以她的成绩,稍作工作,就会有更好的岗位、更舒服的位置、更光明的前途,但她不改初衷,积极服从组织分配,勇于到基层农技站从事农技推广工作。这一去就是十二年。  

    是金子终究要发光的。她在基层乡站开展农技推广的十二年,也是她风华正茂的十二年,风风雨雨的十二年,而作为女人能有几多十二年。在这十二年中,尽管她未能实现初衷,未能为家乡父老服务一天,但她却怀着兼济天下的仁爱之心为邓州市龙堰乡、都寺镇、文渠乡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付出了青春年华。在这十二年中,她骑着自行车,走遍了三乡八十一村、九百五十八个村民小组,条条小道都有她留下的自行车车辙,块块农田,都有辛勤她的足迹。每天早上,在完成乡里安排的各项工作后,她都会骑着自行车,深入乡村,来到田间地头,指导农民科学种田,帮助农民答疑解难。遇到疑难或拿不准的问题,她都会立即查找资料,或骑着自行车进城请教老师,直到问题完满解决为止。二十年过去了,那里的农民仍对她怀有深厚的感情;时至今日,那里的农民仍对她念念不忘。记得有一次,我和农技中心一些同志来到文渠乡一个偏远村庄,那里的农民一听说我们在农技中心上班,立马把我们围了起来,齐声夸赞王玉春同志是一个真正关心农民的技术专家,并让我们传话邀请她常回来看看。站在农民中间,听着村民讲述王玉春同志指导农民科学种田的事迹,作为新一代农技推广工作者,真觉得汗颜。  

    邓州市作为一个农业大市和人口大市,虽有耕地244万亩,但耕地质地差,产量水平低,属典型的中低产田区,其中48%耕地位于岗坡丘陵地带,土壤类型为黄胶土,属于典型的旱、薄、粗低产田;51%耕地位于东部湖积平原,低洼易涝、土质粘重、孔隙度小、通透性差,产量水平不高。农民吃粮问题和农民增收问题,在当时一直是困扰当地政府的两大难题。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她到邓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走马上任,那一年是1991年。  

    责任重于泰山。站在新的起点,她不是志满意得,也不是忧心忡忡,而是站高望远,谋划全局,为邓州农业的今天谋划,为邓州农业的明天谋划,为邓州粮食安全谋划。行成于思,谋定而后动。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业收入,最大潜力在科技,根本办法在科技。为了实现粮丰民富,为了大地的丰收,她又是二十年如一日,带领她的团队,学科技、用科技武装自己;为了走完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为了缩短与农民的距离,她率先垂范,走上讲台,做客演播室,讲解先进技术;走上大街,走进农家,发放技术明白卡,接受群众咨询;来到田野,来到地头,把脉耕地,诊断苗情。为了使农民学科技,用科技,她率先在田间开办农业科技超市,建立高标准农业示范田;在科技超市里,在示范田中,引进各种先进技术,由技术人员亲自操作,规范管理,真正实现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十一五”以来,国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相继出台。为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打造国家粮食安全屏障,国家集中大量资金,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打造粮食核心产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抗灾减灾能力。但在农业基本生产条件改善以后,怎样充分发挥这些基础设施的增产效果,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粮食持续稳定增产,是摆在农技推广工作者面前的又一个重大课题。2005年至今,王玉春同志带着团队,先后在十林魏寨、操场建立了万亩高产玉米示范方,在赵集冀寨、东孔、西孔建立了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在裴营幸福建立了1500亩大豆高产栽培示范方,在构林官刘建立了小麦-夏玉米旱作节水高产栽培技术示范方,在桑庄孔庄、陈堂、尹营、西桥和腰店草寺、草桥、黑龙、大房营等处建立了高产创建示范方和科技支撑行动计划示范方。在示范方建设过程中,她带领她的团队,运用现代农业管理理念,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为主导,把选用优良品种、科学深耕、秸秆还田、科学防治病虫害的先进技术组装配套,采用“统一良种、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耕作模式、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测墒灌溉、统一机械化收获”等“六统一”形式,规范种植,科学管理,为邓州农业现代化树立了样板;为提高邓州农民科学种田水平、促进粮食增产做出了贡献。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辛勤的汗水不会白流,科技的种子终会发芽、开花、结果。十林魏寨村连续六年玉米亩产超过600公斤,成为全市有名的玉米高产示范村;裴营幸福大豆规范种植成为时尚;赵集冀寨、东孔、西孔生产的无公害蔬菜远销西安、北京、武汉等处;桑庄孔庄、陈堂、尹营、西桥等村在2010年大灾之年,实现了年产1200公斤粮食的目标。带着科技下乡,留下技术增产,是她开展农技推广的最终目的。看着她推广的技术逐渐在农业生产中应用开来,并发挥着显著的增产作用,她满意的笑了。  

    呕心沥血终不悔,科技带来“八连增”。多年来,在她的带领下,为邓州引进、推广“小麦氮肥后移”、 “三优三改三防高产集成”、“小麦苗情监测抗逆应变高产集成”、玉米高产密植技术等先进技术上百项,推广面积2000万亩次以上,为全市粮食增产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在“十一五”期间,先后在邓州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450万亩次,节约化肥600万公斤以上,实现节本增收3.5亿元以上,推广旱作节水技术、玉米秸秆直接还田快速腐熟等先进技术180万亩次,节水6300万方,增加产量8100万公斤;初步建立了邓州市小麦、夏玉米施肥指标体系,完成了邓州县域耕地资料信息系统测土配方数据库建设和地力评价等工作,为邓州现代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现代农业科技为支撑的邓州粮食生产实现了连续八年的平稳增长,连续六年小麦产量超过15亿斤,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一定贡献。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付出的汗水,取得的成绩,领导看在眼中,农民记在心中。她先后荣获农业部、省、地、市各级荣誉称号60多个;她主持开展的三十余项攻关项目,曾获农业部、省政府、省农业厅、南阳人民政府等科技进步奖;她带领的团队,30多次被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评为先进单位,2005年被评为“全国农技推广先进单位”,2009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群众满意基层站所”。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面对未来,她对近年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畜牧业发展对耕地面源污染、农业机械化后的农业管理粗放等问题仍念念不忘,希望在今后的岁月里,能对这些问题有所突破。  

 
标签: 三农人物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14033551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