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海燕,今年47岁,我县茶叶科技示范户。近几年来,在县农业局的帮助与指导下,吴海燕承大力发展有机茶生产,在实现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示范带领茶场周边27位农户开发茶园28亩、恢复茶园40亩,实现了以茶叶为载体,带领农户增收致富。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吴海燕从部队退伍后从事茶叶经营。经过近三十年的努力,吴海燕积累了一定的茶叶经营经验和资金,认为要想在茶叶行业进一步发展,必须拥有自己的的茶叶生产基地,并先后承包经营了6家茶厂(场),但都只能混日子。2007年,在农业局的帮助下,吴海燕承包了马港夏江源茶场和县茶叶加工厂,其中夏江源茶场有茶园面积300余亩。根据县农业局的指导,吴海燕将发展的重点放在夏江源茶场,积极发展有机茶生产;将县茶叶加工厂的发展方向主要定位在承接全县的茶叶精制、加工和包装业务。
思路决定出路。吴海燕在明确了茶叶发展方向后,先后在茶场改建了养猪场,猪舍面积1000余平方米,建设了两个30立方米的沼气池,用沼气作燃料、沼液种茶,大力发展有机茶生产。茶场不但顺利通过了国家有机茶生产认证,茶叶产品出口欧盟和日本等国家,而且年出栏生猪600余头,产茶1200担,有机茶叶产品供不应求,销售前锦很好。
为进一步帮助吴海燕提高茶叶生产、加工及经营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2008年,县农业局安排吴海燕参加了咸宁市茶叶专业创业培训;2009年,县农业局启动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与改革示范县”项目,及时将吴海燕列入了科技示范户培育对象,并安排吴海燕参加了中组部、农业部联合举办的农民创业培训;2010年元月,县农业局又安排吴海燕参加咸宁市农业局组织的相关培训。
经过培训学习,吴海燕进一步转变了茶叶生产观念,着手建设生态茶园,大力发展循环农业。2010年初,吴海燕买断了茶场附近350亩山林的20年经营权及山上近30亩面积的闲置厂房,租赁了茶场旁一座水面110亩的小(一)型号水库,正在配套筹建豆制品厂、养鸡场、养鸭场和计划建设一个100立方米沼气池,全面解决养殖场排污和加工豆制品的燃料用气,形成“豆制品加工,副产品养猪、鸡、鸭,畜禽粪便生产沼气、沼液,沼液种茶、养鱼、养蚯蚓,蚯蚓喂鸡、鸭、鱼等”的生态产业链,将茶园建成高效、节能、环保、生态的循环农业企业。
由于近几年来对茶园的大量投入,茶树长势好,新芽萌发量大。在采茶季节,每天有数十人,多的时候有100多农民上山帮助采茶,茶场经济效益逐年提高。茶场附近的马港镇松港村农户在帮助吴海燕采茶的同时,也瞄准了茶场及茶叶商机,有意发展茶叶生产。吴海燕得知信息后,及时上门谈心,承诺在茶园开发、茶叶生产、加工等方面的进行无偿技术指导。吴海燕诚意的邀请,承诺的服务,打动了茶场附近的马港镇松港村毛招武等27位农户的心,2009年春,他们积极利用农闲时间开发茶园28亩、恢复茶园40亩。毛招武,今年40多岁,是马港镇松港村农民,全家五口人生活,祖上世代以种粮为生。多年来,该农户有3个劳动力在茶场打短工,其中毛招武帮茶场从事茶园修剪、施肥等工作、妻子和女儿帮茶场采茶。去年春,毛招武在吴海燕及时邀请县农业局的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将家里的3亩残次林开发为茶园,在茶园整地、茶苗引进、定植等环节,吴海燕开展全方位服务和全程指导。在吴海燕真诚的指导和毛招武的示范带动下,茶场周边的马港镇程坳村1组,结合整体搬迁,组里农户决定将全组的旱地、残次山林进行全部开发,建设有机茶园。
为带动农户发展茶叶生产,2009年3月份,吴海燕注册成立了“夏江源茶叶专业合作社”,对社员的茶叶鲜叶按每公斤60元的保护价收购,社员的每亩茶园收入达3000余元,当年发展社员50多人。合作社的绿茶远销到了欧盟、红茶远销到了非洲,茶叶供不应求。今年一开春,针对合作社的茶叶订单如雪片般飞来,茶叶产品供不应求的状况,吴海燕在县农业局的大力支持下,联合大柱山茶场、宝塔茶场、国庆茶场、县茶叶加工厂等七家县、镇茶叶生产加工企业,在“夏江源茶叶专业合作社”基础上,成立了“霞光茶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社员100多人,茶园面积达到2100多亩,合作社对社员的茶叶鲜叶按每公斤120元的保护价收购,预计社员今年每亩茶园的收入达到6000—7000元,较上年增加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