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克文,男,1962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高级农艺师,现任唐县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主任,兼任随县马铃薯专业技术协会会长、鲁城河马铃薯生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国家马铃薯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农技110马铃薯专家、随县科技特派员等职务。1995年荣获农业部颁发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1999年荣获湖北省农业厅全省农业丰收二等奖,2005年荣获农业部科技入户工程先进技术指导员称号,2007年荣获随州市农业先进工作者称号,2008年被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评为先进个人,同时2008年还荣获中华神内基金农技推广奖,2009年荣获随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0年获得随州市勤政廉政先进个人、随州市感动三农先进人物、随州市杰出科技人才三大荣誉称号。
刘克文同志自1981年参加农技工作30年来,一心一意扎根于农村,用自己特有的一技之长为农民服务,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创新发展农技推广方式,引领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培育新型科技农民,为农村科技发展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为农技推广工作者树立了一个光辉榜样。
一、引领随州马铃薯产业发展,推动特色版块建设,壮大农民经济收入。
唐县镇马铃薯是从最初100亩起步,经过10多年发展,已扩大到4.6万亩,农民亩均纯收入3000余元,是种植小麦收入的10余倍,同时,唐县镇马铃薯的发展带动了整个随州马铃薯产业建设,形成了随州特色农业,成为全省的农业亮点。到2009年底冬播面积已达到12万余亩,辐射带动了周边尚市、历山、万和、南郊、淅河、马坪等十几个乡镇,每年为农民增收3亿多元。随州的马铃薯产业发展是刘克文同志艰苦创业的结果,从他当初的大胆引种示范到后来马铃薯协会及专业合作社组织的创办,无不凝聚了刘克文的心血和汗水。
1998年,刘克文同志经过多方调查论证,大胆向政府领导建议利用唐县镇特有的气候和土壤等自然资源条件发展马铃薯生产。首先他从东北调回2万公斤土豆种,选择鲁城村三组作示范种植,从种到收刘克文全程指导,手把手教农民整地、切块、播种、盖膜以及病虫防治等。第二年春,马铃薯丰收上市,创造了亩纯收入1500元的高经济效益,效果显著。农民尝到了甜头,看到了希望,马铃薯产业很快发展壮大起来了。但也相继出现诸多困难,如薯种供应问题、种植技术问题、产品销售问题等,刘克文同志克难奋进,每年要跑东北、内蒙、陕西、甘肃等全国主产土豆的地方十余趟,考察学习,引进薯种;与省内华中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联系,请教授、访专家、学技术;还购买了电脑、投影仪等教学器材入户培训农民;组建随县马铃薯专业技术协会和鲁城河马铃薯专业生产合作社,网罗会员1216人,发展社员5000余户,团结大家的力量,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创办马铃薯信息网,加强信息联接,提高随州马铃薯产业知名度;与韩国爱普公司、上海百事集团、广西外贸公司签定订单,走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开展标准化生产,成功申报无公害农产品证书,获得了国家农业部无公害产品认证。正是刘克文同志的不断努力,辛勤劳动,随州的马铃薯产业才得以持续稳定发展。2006年全国中南7省农业现场观摩会、2007年全省特色农业现场观摩会均在随州召开,2010年4月,农业部在此召开了南方春马铃薯“深沟高垄全复膜技术”现场会。把我地发展马铃薯产业的经验向全省全国推广。刘克文同志还受邀到省内十余个县市讲技术课,传授马铃薯栽培技术经验。2008年春刘克文同志又从四川、山东引进两家淀粉生产加工企业入户随州,解决探索马铃薯产品深加工的问题.2011年6月,农业部专家组对随州春马铃薯生产进行了测产验收,取得亩平3572公斤的好成绩,成为湖北省春马铃薯生产最高水平。
二、大力开展试验示范,认真搞好技术集成
刘克文同志,近几年来,每年承担农业部、省农业厅、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各类试验示范项目二十余项,为农业科技研究撒下辛勤汗水。如:为促进马铃薯产业更大更强更快发展,他依托华中农业大学、省农业厅、市县农技推广中心等单位的技术力量,围绕马铃薯的“栽培方式、品种筛选、肥料配方、化学调控、病虫防治”等方面,开展了“马铃薯新品种区域试验、农药试验、生物菌肥试验、大棚生产试验、种薯繁育及贮藏试验”等10余项40余次试验示范工作。探讨总结并成功推广了“深沟、高垄、全覆膜”这一综合配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在生产中起得了显著的增产增效成果。“深沟高垄全覆膜”栽培技术,解决了鄂北丘陵平原地区春马铃薯种植成功率低的关健技术问题, 促进了马铃薯由山区向丘陵平原地区延伸,扩大了春马铃薯种植区域。“深沟高垄全覆膜技术”为全省首创,居全国领先水平,具有防寒、增温、节水、防渍、抗病、早熟及显著增产的效果。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国家马铃薯知名专家谢从华说“深沟、高垄、全覆膜技术是我国目前最先进的栽培模式之一,在南方地区是一个创新与突破”。本技术在随州连续大面积推广四年,累计推广面积36万余亩,为随州薯农增收4亿余元,在湖北省累计推广面积近60万余亩,增收8亿余元。该技术荣获2009年度随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三、推广高效种植模式,改变传统栽培观念,增加农业生产效益
为全面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村粮食稳定增产,农业不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刘克文同志在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方面积极探索出了一条新思路:创新劳作方式,提高劳动力的利用率;创新种植模式,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实现优质高产、轻简高效、安全生态农业。
创新劳作方式,提高劳动力利用率主要是针对近几年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根本转变而思考探索的。农村打工经济的迅猛发生,农村青壮劳力大量外出,农业生产主要依靠老人和妇女,如何降低劳动强度,刘克文结合自己的一技之长,大力推广轻简高效劳作方式,如马铃薯机种机收、中稻旱育保姆抛栽、小麦免耕机械直播、棉花无土育苗等技术,年推广面积三万余亩,亩节约成本120元以上。打破了千百年来传统的腰弯背驮、肩挑手提的劳作方式,把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
创新种植模式,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增加单位面积效能,是刘克文同志根据我地农田实际情况逐步探索的一条农业增效新路子,改变传统的一季麦一季稻的种植模式,推广一年两季或一年三季如“土豆—中稻—泡泡青”、“土豆-棉花-蔬菜”、“土豆—玉米—土豆”等高产高效种植模式,每亩增效4000余元,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农田的经济效能,增加了农民收入。近几年来,刘克文同志引进的中薯1号、中薯3号早熟高产优质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5万余亩,亩平产值突破了5000元。而仅唐县镇4万亩马铃薯板块产业,每年可为当地薯农增收1亿多元。
四、创新农技推广方式,培训新型农民,促进农村科技转化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导力量,农民素质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决定性因素。刘克文同志在长期的农技推广工作中,面向基层,发展创新了新的农技推广方式:“讲给农民听,做给农民看,指导农民干”。注重加强农业科技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懂科技、有技能、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技术支撑和人才保证。
每年冬春农闲季节,刘克文总是身背电脑,下乡到村到组到农户,用不同形式举办科技培训会,宣讲农业新知识,推广农业新技术,传授农业新方式,村村组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年均举办科技讲座100余场次,全镇农民每年至少接受3次以上的技术培训。在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及重大技术推广中,刘克文亲身办示范样板,把示范田办在农民的家门口,让农民随处可见,随时可学,虽然他身患腰椎、颈椎、多种风湿疾病,但他总是坚持着,全年几乎没有休息日,二十余年如一日,成天都在农民的田边地头指导,着重培养了239名科技示范户,每名示范户带动20名辐射户,以示范和辐射带动推进了农业科技的普及和发展,另外,他还根据农业厅的安排,在唐县镇青年农民中,为全省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培训了80名马铃薯种植技术人员,并派往襄樊、钟祥、荆州、潜江、汉川、仙桃、武穴、崇阳等地,帮助他们发展马铃薯生产。
同时,为促进农村科技转化,连续五年来,刘克文同志一直在探索科技生产激励机制,开展了科技生产竞赛活动,每年他自筹资金近万元,有选择性地奖励马铃薯高产状元户、新技术示范户、科技推广优秀组织者等,调动大家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2010年他一次性奖励优秀科技示范户20台机动喷雾器。
怎样快速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怎样发展好特色农业,怎样着力加大农业产业化经营,让农业发展得更好更快,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农村变化更大更新,这便是刘克文同志新的思考,他常说:“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今生与土地结下不解之缘,我的职责就是常到田埂上转转,推广先进的农业科技实用新技术,讲给农民听、做给农民看、指导农民干”。我们祝愿他能继续带领一班人马辛勤工作,团结拼搏,实现他更远大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