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顺,男,1962年9月出生,49岁,高中文化,中共党员,2010年被选为桑植县两河口乡五渡潭村水果产业科技示范户。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他抓住机遇,在村里租了30亩地种果树,勤学果树种植技术,依靠科学脱贫致富。现他家就果树一项,年收入就超过了7万元。在以他为中心掀起的山地开发热潮中,果树栽培向周边地区辐射的规模不断扩大,管理水平日臻成熟。
他素有看书读报的习惯,虽为农民,却关注国家大事,关心时事政治,在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里,他靠勤奋学习,掌握了过硬技术,成为靠科技致富的名人。1981年被桑植县团县委授予“新长征突击手”称号,2005年被评为桑植县农村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标兵,2007年被评为张家界市劳模。同时,他的与人为善和睦邻里,表现出了良好的个人素质和道德品质,为当地群众所称道。
上世纪九十年代,正值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全国各地经济蓬勃发展,但那时的五渡潭村依然贫穷落后,绝大多数家庭都在贫困线上挣扎。年轻学子王朝顺高中毕业后回村务农,看到这种情景,他就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找到一条致富的好路子,带领乡亲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199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并了解了利用种植水果致富的捷径。当时,五渡潭村在外地工作返乡的李朝群家中种植的几百棵梨树已开始大量挂果,而且在市场很销畅。望着别人家那满树累累果实和现实效益,他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如果将沿袭几千年的农业结构调整一下,将这里资源十分丰富的山地种上优质水果,不正是当地摆脱贫困的捷径吗?他怦然心动了,决心发展绿色企业,向荒山要富裕。
刚开始,他拜师学艺,靠着锲而不舍的精神,认真学习果树栽培技术,很快就掌握了技术要领。1994年,他从李朝群家花大价钱买来120棵果树精心培管,当年就收回了成本。第二年,他所栽的那120棵果树又不负所望,接出了累累硕果。消息一传出,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县、乡各职能部门多次组织乡亲们参观学习,他成为当地的名人,也更有信心搞好发家致富。一次,县以工代赈办的向延清主任来他家调查了解情况,觉得他很不错,就语重心长地开导他:要有长远眼光,不但自己要富起来,还要带动全村乡亲都富起来,以工代赈办会帮你们解决困难,让全村乃至全乡的乡亲们早日栽上希望树,摇钱树!领导的一番话,使他心底豁然开朗。是呀,一人富不算富,大家都靠我的技术富起来不更好吗。
上级领导的关怀使他和乡亲们倍受鼓舞,于是从1995年开始,在上级有关部门特别是以工代赈办的帮助和支持下,他带领周边群众种上果树,不断扩大种植规模,学习摸索果树栽培技术,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同时也带动了周边乡村果树种植。2006年,国家加大对三农的关注,出台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他发现,成立专业合作社是保证品质、扩大品牌效益的好途径,在他的积极倡导下,成立了桑植县金秋梨子专业合作社,两河口的梨子远销全国各地,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如今在两河口乡五渡潭村,梨子、椪柑的种植面积已经超过2000多亩,占全乡各种干水果种植规模的四分之一,形成了以梨子和椪柑为主打产品的支柱产业。
随着水果经济的发展,他家的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95年以前他家四口人只有一间20多平方米的木屋,人均年收入只有800多元,现在已建起了建筑面积600多平方米的小洋房两栋,去年人均年收入超过了3万元,在当地已率先迈入了小康家庭。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五渡潭村也发生了巨大变化,95年以前,全村人均年收入只在450元左右,全村几乎看不到一栋砖房,经过这几年的山地果树开发,果农们逐渐受益,2010年全村人均年收入已达3185元,全村182户农户中,已有近百户农户修建了两层小砖房,安装了有线电话80多部,手机100多台,栽种以梨和椪柑为主导品种的水果1200多亩。
王朝顺同志在在党的好政策指引和上级各部门的关怀与支持下,认真学习掌握果树种植技术,靠着新一代农民的勤劳双手和科学武装的头脑,积极带领群众科学种植果树,发展一方经济,展现出一幅和谐、幸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美好画卷,是科技帮助他发家致富,浇灌出五渡潭村的幸福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