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29岁的赵俊亮站在徐沟镇农科站站长的岗位上。与科委合用的办公室里,一桌一椅就是他的全部家当。面对无人无马无钱无饷的日子,这个小个子的徐沟后生坦然一笑,没叫半个苦字,走马上任第一天他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在这不出奇的地方干出点名堂来。六年过去了,办公室依旧简陋,然而办公室外的八万亩农田却一派欣欣向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无限生机的背后究竟倾注了多少辛苦,耗费了几多心思,只有俊亮自己知道。谈及这些,这位年届不惑的“小后生”只不过憨厚地一笑了之,顶多加一句“其实也没什么”,或许正是这种寡言成就了他的睿智,正是这种实干才让他的农科事业硕果频结。
一、品种更新、双增须从根源抓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要想种得好瓜好豆,种籽质量不能差,优质的种籽资源是粮食增产的先决条件。只有增产,增收的可能性才大。自幼儿农民出生的赵俊亮深知这个道理,所以抓增产他先抓种子这个主要问题。本地方粮食主产玉米,兼有小麦、高粱。就玉米种植来说,传统上农民习惯选择散装种子,以其价廉而图希减少成本。播种时借助耧车人工播籽、待出苗后头锄间苗,二锄定苗,株距1尺左右,行距7-8寸,但由于种子质量差,出苗率没有保障,或是禾苗扎堆或是三四尺无一苗的现象十分普遍,亩苗数只有2500-3000株,籽质既劣,苗又不足,何谈增效增收?俊亮细细打算间苗、缺苗的损失,又计算成株在同等条件下种植优质种籽的机会成本,综合下来劣质散装种籽反倒比优质种籽还贵。有了这本明细账,就好说话了,白纸黑字一行一道算得明白,没有哪家不愿多产多收的。正所谓得天时、顺地利、应人和。经多方联系、试种比较、综合考虑本地气候条件,俊亮冒着个人为农户包赔损失的风险,于2007年在本镇选定60户种粮能手(其中河灌区、井灌区各30户)试种先玉335玉米新品种200亩。先玉—335的优点在于以播种机单粒点播,省力省工,种子出芽率高达97%以上,亩苗数达4000—4500株。这一年,俊亮真是费尽了心血,从耕地备种到最后收获,没有一天不在田间地垄里转悠,哪家的该施肥了,哪家的该锄草了,东家几号浇的水,西家何时打的药,一桩桩一件件记在了工作日志上,到后来他都烂熟于心了,老农民都戏称他精通“一掌经”,他们高兴地说“这技术员可是请好了,做务庄稼比我们主家还上心了,到甚时候该做甚都
给安排的熨熨帖帖的”。
秋分一到,家家开镰户户收割,打下来一过称,河灌区平均亩产1300—1500斤,井灌区平均亩产1600—1800斤,最高的达2000斤。大丰收!试种成功了!农户们喜,俊亮也喜,以往井灌区的一等好地也就不过打个1300斤,想不到这优质籽如此能打,自古而来庄稼人也没见过这阵势,大家伙有信心,俊亮也有信心。2008—2009年,先玉—335全镇种植面积就扩大了3万亩,又加上玉米价格一路上扬攀高至0.9—1元/斤,全镇仅玉米一项就增产1000万斤,农民亩均增收300元。2010年,先玉—335新品种影响辐射到全县及周边县市,粗略估计此时种植面积已达10万余亩,然而由于是年伏天持续高温、干旱,部分地亩突发红蜘蛛灾害,在紧急启动病虫害防治系统的同时,俊亮敏锐地意识到先玉—335的缺点,把选种的标准提升到丰产、抗病、抗灾害的高水准。2010年又相继推出中地77、天元99、大丰26等新品种供农户选种,不同品种合理间种,避免连片种植,有效降低了病虫害的发生率,减小了单一品种孤注一掷的风险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更多了一层保障。
在推广玉米新品种的同时,俊亮也很关注小麦、高粱的种子改良。目前,抗寒抗病抗倒伏的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晋太170、中麦175、”高梁品种“405”都很受群众的欢迎。
二、测土配方,施肥也须量体裁衣
农民施肥存在两个极端:80年代前是尽施农家肥,那会儿家家户户养着三五只猪羊做副业有的还饲有骡马、牛等大牲口,一年积下的农家肥管够管的用,而且化肥当时刚刚推广,老百姓不认可,称呼曰“肥田粪”,名儿叫的不错,但却施用的很少,一则因为不信赖新东西,二则节约成本,不愿多投资;到90年代中期以后,一家一户饲养的牲畜几乎没有了,农家肥也因此稀缺,再加上尝到了施用化肥的甜头——施量少,见效快,施用时间不受限,所以很快化肥成了农民的依赖。然而即便是在施用化肥上,其盲目性也是很大的,一说施肥就是氮、磷、钾,“水肥充足,庄稼保收”,这种偏施、滥施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近年来土壤严重板结,肥力下降,影响农作物品质、产量。老农民不懂这其中的道理,只以为庄稼长不好必是水肥少,结果越施越不长,越不长越施,陷入到恶性循环当中去了。
俊亮意识到这是土壤中各种元素出现了“长板短板”不均衡的现象。他跑到县农业局和山西农大,向那里的专家求教,引进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通过土壤取样、样本测试,结合作物需肥进行配方、配肥,一改以往施肥大约摸靠估计的状况,实现了因土、因作物、因生长期需求的“三因”施肥法。老百姓第一次见识到了施肥还的“把脉”“量体”的高科技。
测土配方施肥是在合理施用农肥的基础上进行的,为了增加土壤有机质,俊亮一方面引导农户大面积地秸秆还田,另一方面又从上级争取到发展户用沼气的项目,在农田中施用沼渣沼液,不但较农家肥对疏松土壤、改良土壤结构效果更为明显,而且还能有效抑制病菌滋生,防止病虫害,实现了节能、环保、高效,一举多得、多赢。
三、防治病虫害,打药也得讲科学
2008年刚入夏,异常的气候导致我地区大面积发生小地老虎虫害。由于本地的耕作习惯是一般二次锄苗后农活既少就不再经常性上地,所以以致于灾害发生时未能及时发现,及至发现业已造成损失。广大农户保苗心切,不顾高毒剧毒,最后连391、敌敌畏都用上了,但收效并不明显。俊亮其实比农户还心急如焚,又是下地观察,又是打电话咨询,又上网查资料,连明彻夜地研究,终于在最短时间内掌握了小地老虎的出没、迁徙规律,发明了用灰苕、刺棘等小地老虎喜食的野草野菜拌溴氰脂乳油为饵于清晨顺垄播施的土办法,花钱既少收效又好,推行仅三天,就把小地老虎消灭的一干二净,挽回经济损失500余万元。农业局的领导们下乡视察,直称赞赵俊亮这个土专家了不得。
四、曲突徒薪,预警系统做保障
小地老虎治住了,别人都松了口气,唯独俊亮还是放不下,他谋划得长,考虑得远,由此次扑杀地老虎举一反三,把各种粮、果、蔬菜多发病虫害从防到治,每一步骤每一环节都做了详细预案,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病虫害防治体系。一旦某种病害出现苗头,可在第一时间启动防治预案,有效地把灾害降到最小,把损失降到最低。2010年先玉—335新品种暴发红蜘蛛虫害,多亏了俊亮的预警系统及早发现才未造成大的经济损失,你不得不佩服这个小个子土专家是个大能人。
有了病虫害防治系统还不够,俗话说“农民种地是指天吃饭了,天收七成,人收三成。”遇着风调雨顺,自然好收成,但事实上倒是风调雨顺的年景少,自然灾害年月多,非旱即涝,甚而至于风扑雹打,能少受点损失农民就烧高香了。有鉴于此,俊亮又仿照病虫害防治系统建立起自然灾害预警系统, 2011年7月15日 晚 ,本地南部6村庄遭受特大雹灾,他立即启用既定的系统方案,一方面查看登记损失,另一方面帮助农民生产自救,该毁种的毁种该补种的补种,村村安排的妥妥贴贴。
2009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项目在本镇实施。上级政策的支持为俊亮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施展舞台,有这几年的工作打底子,他组建队伍,建章立制,迅速打通了“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快速通道,从示范“点”到指导员负责“线”再到整个基层农技推广“网”,俊亮的农科事业越干越带劲,越干越上瘾。
在农科站站长岗位上工作的六年,就是小个子俊亮一心扑在农业生产上的六年就是他全心全意先农户之忧而忧后农户之乐而乐的六年,六年的光阴,当年的小伙子已步入壮年,六年的光阴,一个一腔热血为农业的好后生成长成了经验丰富的“老专家”。有这样的好同志扎根基层,何愁我们的粮食不丰产,何愁我们的农业不增效,何愁我们的群众不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