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农业  政策法规  展会报道  园林新闻  景观动态  企业渠道  标准规范  人物访谈  教育动态  工程动态 

湖北省郧县:情系农技  矢志不移

   日期:2014-07-06     来源:湖北省郧县农业局    作者:董方琴    浏览:9    评论:0    
核心提示:潘喜山同志现年56岁,中共党员,现任郧县农业局农业业执法大队支部书记、植保站站长、高级农艺师。1980年元月参加工作,1986年入党在他工作的三十年间,他立足岗位,爱岗敬业,刻苦学习,勤奋工作,任劳任怨,无私奉献,为了贫困山区的农技推广事业,他放弃了
    潘喜山同志现年56岁,中共党员,现任郧县农业局农业业执法大队支部书记、植保站站长、高级农艺师。1980年元月参加工作,1986年入党在他工作的三十年间,他立足岗位,爱岗敬业,刻苦学习,勤奋工作,任劳任怨,无私奉献,为了贫困山区的农技推广事业,他放弃了农校毕业后在十堰工作的机会,工作后又放弃了多次改行、提干和带薪上大学等改变人生命运的大好机会,把毕生精力奉献给贫瘠的山区田野,与农技和植保结下了不解情缘。  
投身农业  情系农技  
    1980年他中专毕业被分配到家乡黄柿公社农技站工作,从此,他走上了漫漫的农技推广之路。黄柿农技站是全省13个重点农技站之一,但该站技术力量较弱,技术服务跟不上,为使家乡父老尽快脱贫致富,他把农校所学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虚心向老同志学习,向老农学习,大搞科学试验,积极推广杂交水稻、杂交玉米等优良品种,举办高产栽培、配方施肥、病虫综合防治等样板,全身心投入到农推广工作中。为农民出了很多致富的招,得到了干群的充分肯定,很快被推上农技站站长位置。他在区乡工作的17年间,担任农技站长长达15年。他总是以农技推广为己任,率先垂范,向农民传授农业新技术,下田间指导农业生产,与当地的干部和农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做出了不懈努力。经他推广的“两杂”(杂交水稻、杂交玉米)新品种累计种植面积5万hm2,配方施肥面积10万hm2,粉锈宁拌种、强氯精浸种防病面积8万hm2,高产栽培、田间管理等新技术推广面积8万hm2,乡村农业技术的推广攀上了一个新台阶,在农村发挥着巨大的经济效益,推广力度居全县农技站首位。他所在的农技站先后8次分别被地(市)、县、乡评为先进单位。他本人先后10次分别被地(市)、县、乡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作者。  
    他在担任区乡农技站长期间,以站为家,情系农技,为了农技事业,他失去了带薪上大学进修的机会,谢绝了组织给他爱人、弟弟招工、招干的机会,放弃了自己改行、提干的多次机会。1987年因撤区并乡行政体改他从南化区调回黄柿乡农技站工作,农技站原有五间平房,因集镇建设改道被拆迁,经他多方做工作,争取到建站指标。1989年新建农技站刚刚动工,农业局把他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决定让他带薪脱产到华中农业大学进修。到高等学府深造,全县只有4个指标,是众多农技干部梦寐以求的好事,他何尝不想去上大学?但是,他考虑到农技站正在施工,站里连他只有两个人,既要搞基建,又要抓日常农技工作,人手实在是分不开啊!于是,他到县组织部要求退学。县组织部干部科科长惊讶地说:“我在干部科工作多年来,要求到大学进修的人挤破头,但要求退学的独你一人”。建站资金不够,他把家里积攒多年的陈粮卖掉,筹措基建款。两层12间的新农技站落成了,但他却失去了千载难逢的学习机会。1994年农业局考虑到他的家庭困难(爱人没有工作),通知将他爱人和弟弟作县“五站”招干指标给予照顾。他考虑到爱人不懂农业技术,不能占用招干指标,弟弟虽然干了多年农民技术员,但工作飘浮,若招为农技干部,不利农技推广工作,断然谢绝了领导的关心,硬是把招干指标给了能胜工作的其他同志。他的弟弟至今还是农民,爱人对此一致耿耿于怀。  
    从1986年到1993年间,他先后放弃了改行提干当副区长,乡党委副书记,到县政府办公室、县统战部、县农委部门工作多次提干升迁、进城的机会,把青春和汗水奉献给了农技推广事业。  
钟爱植保  励精图治  
    从1993年到1995年,农业局党委每年年初都动员他到农业局担任局办公室主任工作,他认为在乡镇农技站搞农技推广工作,直接面对大地和农民,更能发挥他的专长,而被谢绝了。1996年农业局党委决定调他到县种子公司当经理或到植保站当站长,全局干部职工心目中都认为种子公司工作单纯,而工资福利待遇又好,是农业局内部的“肥差事”,而植保站是一个技术要求高,工作量繁重的穷单位。但是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植保站,因为他酷爱植保。他深深知道,农民最需要的农业技术是植保,全县农民的植保技术水平还很低,植保站承担着全县4万hm2农作物病虫草鼠的预测预报、大田防治、农业执法和农药供应、植保技术咨询等主要任务,每年因病虫草鼠为害所造成的损失很大,当个植保站站长,虽然苦一些,累一些,但最能体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最能为全县农民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难题。  
    1996年,年过四旬的他被调到植保站任站长,到植保站后,才发觉当时的植保站是一个人心涣散、工作飘浮的乱摊子。他克服了站里技术骨干少、业务经费缺、工作难度大等种种困难,从抓管理、建制度、树正气;抓业务、保测报、树权威;抓执法、保地位、树形象;抓服务、保质量、树信誉入手,带头遵守站内各项制度,带头深入田间搞调查,带头下乡搞执法,带头接待农民植保咨询。通过他身先士卒、率先垂范、任劳任怨、顽强拼搏、开展扎实有效的工作,今天的郧县植保站业务领域得到大范围拓展,服务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服务功能得到进一步增强,上级业务部门和县委、县府的关系得到改善。近年来,在省总站领导的亲切关怀和热情支持下,给他们安排了鼠情监测、蝗虫监测、粘虫监测、小麦条锈病综合防治样板示范展示、水稻稳氮增钾试验及综合防治示范展示、柑桔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推广、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样板示范展示等多项工作任务,并围绕县农业结构调整自选课题,开展黄姜化学除草药剂研究、无公害蔬菜病虫综合防治、小麦条锈病综合防治、稻飞虱发生规律研究和机动喷雾器推广等工作。辛勤的汗水浇开科技之花,自1997年以来,他参加的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示范推广项目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他开展的黄姜化学除草药剂研究、小麦条锈病综合治理研究等课题获县科技成果奖。  
忘他工作  敬业奉献  
    他在任植保站站长的15年间,每年出勤日都在320天以上,省、市、县业务部门安排到植保站的工作任务,他都能尽最大努力,不折不扣地按时完成。近年来,他患有风湿病、脑动脉血管中度硬化、肾结石、脂肪肝、血脂稠等多种疾病,特别是脑动脉血管硬化引起的头痛,造成他三次晕倒在调查田里,被迫住进医院。2006年7月他在黄畈村调查稻飞虱发生量时,头痛病发作,直觉得天旋地转、眼睛发黑,一头栽倒在田里,是一个叫周吉祥的农民把他扶起来,送往医院。但那时正是秋作物病虫发生高峰期,他怎能躺在医院里,第二天他不顾家人和医生的劝阻,拔掉吊瓶,继续下田开展病虫调查。今年7月他又因病住进医院,人躺在病床上,心里想着全县稻飞虱发生及防治情况。上午在医院打吊瓶,下午冒着高温下田间调查稻飞虱。县委常委、副县长劝他安心住院治疗,但在病虫发生高峰期他怎能安心住院?  
    在稻飞虱大发生期间,县政府决定 8月8日 召开全县稻飞虱防治现场会,可在8月7日他岳母病世,局长劝他回老家给岳母办丧事,他回到黄柿后,心里总是放心不下现场会筹备的事。当局里一位领导电话告诉他现场会上没人讲防治技术时,他心急如焚:一边是对他家无微不至关怀照顾过的老母亲病故,他理应送终尽孝;一边是全县稻飞虱防治的关键会议,他若不参加会议,防治工作若安排不到位,将会影响全县防治工作,最后他跟爱人和亲戚们做工作,坚持回县里参加现场会。当时,他的亲戚怪他无情,他爱人怪他不孝。但是为了全县10万亩水稻免受稻飞虱为害,他作出了痛苦的选择。当他第二天出现在现场会上时,县委副书记和农业局局长非常感动。现场会达到了预期效果,但他背上了无情不孝的骂名。  
    去年小麦条锈病在郧县暴发生,但基层领导不够重视,农民防治不够主动,潘喜山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一方面向各级业务部门汇报,另一方面给县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写信陈述紧急组织防治的重要性。他的汇报引起国家农业部、省农业厅及郧县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省植保总站、市农业局、郧县县等主要领导亲自主持召开了防治现场会。郧县免费向农民提供农药、药械,开展防治,有效控制了小麦条锈病的危害。省植保总站防治科长张求东说:“去年,老潘在小麦条锈病防治工作中为湖北省乃至全国立了头功”。  
    原任农业局长杨远年同志对他评价说“潘喜山同志象一头耕牛,把收成献给社会,把劳累留给自己;象一只蜜蜂,把甜蜜献给社会,把忙碌留给自己。”现任农业局局长在“弘扬正气、树立新风”主题实践活动中将他树立为先进党员典型,号召全农业系统职工以他为榜样,向他学习。他这种执着追求,敬业奉献、情系农技、矢志不移的精神,得到了省政府、农业部、省农业厅、市农业局和县委、政府的多次表彰。在他任植保站长的16年间,先后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全国病虫害防治先进工作者1次,省政府授予先进工作者2次,6次被省病虫防治指挥部、省农业厅授予全省植保工作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多次被市农业局评为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被县委、县政府授予“科技精英”等荣誉称号。
 
标签: 三农人物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14033551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