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亩地产水稻4900公斤、产番茄4.9万公斤,年收入15万元。
去年实施的“大棚番茄——水稻”高效轮作模式让盐都区尚庄镇瑞南居委会3组村民、远近闻名的“番茄大王”孙加明尝到了甜头。
2月8日上午,记者前往他的番茄基地采访时,这位曾就读过扬州农学院的农技高手说:“这些年,我一直在思考:到底如何才能让单位面积的农田实现高产与高效?走传统的种植路子肯定不行,因为这片地的投入与最终产出可能仅仅划个等号。所以,还是要走高端路线,并推行无公害种植管理模式。事实证明,在同一块地上先后种植水稻和番茄,进行水旱轮作,不仅水稻和番茄的品质都好,收益也能成倍地翻。”
说完,孙加明领记者走进了其中一个设施大棚。立刻,记者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住了:现在正是天寒地冻,普通农田里空空荡荡的时候,孙加明的大棚内却是满眼绿色:一畦畦开着小花的番茄苗长势很旺。孙加明指着这些刚定植不久的番茄苗说:“我种番茄可有些年头了,但算得上成功的也就是最近几年时间。”
原来,2000年左右,孙加明就开始在自己承包的7亩农田里种植番茄了。开始几年,他种植的番茄个体大、外形靓、品质好,经常被小贩们收购运到上海、南京、苏州、无锡等地售卖。后来,他发现自己种植出来的番茄个头越来越小、病害越来越多,最初还以为是番茄苗的问题,后经镇农技中心的专家现场指导,才知道原来是长期种植单一旱作品种,导致土壤板结地力低下造成的。为改变这种状况,之后的每年6月份,番茄采摘结束后,他都要在地里种植一茬水稻,实施水旱轮作。说也奇怪,经过轮作后种植出来的番茄长得特别好、病害相对又少,为此经常被人争相抢购,经济效益也明显增加。
不仅如此,孙加明种植的水稻也不错:植株高而粗壮,后期青枝腊秆,穗大粒多。“由于我家的水稻在生长期间,不施任何化学肥料,纯粹靠种番茄的富余肥力来满足生长需要,是绿色无公害食品。所以每年卖粮食时,我家的粮食总是组里最先卖掉的。”
一旁的盐都区农委综合科科长仇东辉也忍不住说:“农民们实行番茄——水稻轮作真是一举三得:一方面充分利用冬闲地种植番茄,提高了农民收入;另一方面促进了经济作物的增产;三是确保了农田的可持续发展。”记者了解到,目前,尚庄镇实施番茄——水稻轮作的农田有3000多亩,年收水稻200多万公斤、番茄2000多万公斤,总产值4800多万元,面积和效益均居全区前列。
今年,孙加明种植番茄的面积扩大到了8亩,他打算等11月份育苗时,再引进一些成熟期更长的番茄品种来种植。同时在管理模式上努力同种植户们一起创新运作方式,走“公司+基地+农户”的路子,让更多的农户参与进来,实现土地的最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