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60岁的年龄有着30岁人的工作热情,她一直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在这农服务第一线,在老百姓心目中她是生产上的老师又是生活中最贴心的朋友,她就是水稻科技示范户黄桂珍。
她土生土长,曾经是乡镇的一名农技员,在农技推广岗位上一干就是30年,对农业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如今退休在家的她,种着二亩三分地,依然不忘履行农技人的职责,用她的话说,“只要我还活着,只要我还有能力种地,我就会努力去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知识,传播新的知识。”
2011年2月在村民代表推选公示之后她当选为新店镇月池村的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水稻科技示范户,从那一刻起她倍感责任重大,下决心多学新知识,在水稻种植上切实发挥好示范作用。
在每一次镇上组织的科技示范户培训中,她都会带着笔和本子来听课,课后还时常向讲课的专家们请教,总之是打破沙锅问到底的那种,曾经有人不解地问她,“你的水稻种植技术够高的了,干嘛还要学呀?”她说:“时代在不断地变化,知识也在不断地更新,以前的那些种植技术已经过时了,水稻要优质高产就得讲究科学,况且我现在是科技示范户了,我学会了回去还得教辐射户呢······。”
认真学科技带头用科技这是她作为科技示范户的真实写照,水稻一次性专用穗肥的带头施用就说明了这点。针对本地氮肥施用量过多,不能完全吸收导致一部分氮流失,而且还导致米质发硬的现状,在穗肥施用前夕,她参加完水稻穗肥施用品种、方法、作用等相关内容培训后,顾不上陪从外地工作回家探亲的儿子儿媳,积极奔走于辐射户中,耐心讲解一次性穗肥的好处、施用方法,有的农户甚至要去上两三次,她告诉辐射户,植物也和人一样,我们烧菜光放盐不放味精肯定不好吃,而水稻光施氮肥不施磷钾肥,水稻吸收就不能完全,种西瓜施了钾肥瓜就甜,水稻施了钾肥米质就好。她理解农民接受新的技术需要一个过程,她没有一声怨言,辐射户们被她的真诚打动了,慢慢地开始接受了这项技术。在她的示范带动下,周边近30个农户200多亩地都施用了水稻一次性专用穗肥。
凭着她多年的农技经验她知道如果不能在适期施肥,对水稻的增产将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于是她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将这200多亩地根据不同的品种,不同的生育期分成了几类,然后定期去观察,通过剥查节间法来鉴定施肥时间,指导辐射户们种植,在不同的稻田边时常会看到她那专心致志给辐射户们耐心讲解的身影。辐射户们遇到种植上的难题也会来向她请教,她毫无保留的传授。在水稻治虫期间,只要指导员将病虫情报一发到她手中,她总是在第一时间送到了辐射户,遇到需要查治的情况,凭着她的植保经验她还会穿上胶鞋站在辐射户田里帮助他们查虫,现如今她与辐射户间的关系就象鱼儿离不开水,用辐射户们的话说:“多好的人啊,就是有点苦了她,我们的水稻如果没有她的指导,哪来今天的高产和优质,如果来年还有科技示范户,我们还推选她。”辐射户陈建说“我家今年水稻产量达658公斤,历史上最高,多亏她的帮助,今年的新大米上市新米饭第一个要送给她吃。”
她就是这样默默地奉献着,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她的带动下辐射户们的平均产量要高出普通农户的15%。这就是她,一个永远受人们尊敬和爱戴老农技人、新科技示范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