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杨运昌,现任该村党支部书记。带领全村干部群众,以脱贫致富为目标,因地制宜,艰苦创业,抓班子、带队伍、抓调整、闯市场,把昔日的穷山沟建成了伏龙山珍绿色食品基地。全村茶园面积1000多亩,农民人均纯收入仅此一项就增加400元,高山无公害蔬菜基地1000多亩,村集体也多次受到县、镇的表彰奖励。2009年被镇村评选为科技示范户,
一、攻坚破难,坚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原来的花门村虽然有一条省道穿村而过,但其他三个自然村交通不便,耕地土层较薄,缺水严重,自然条件十分不好。花门村人祖祖辈辈依靠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广种薄收,一年辛辛苦苦,仅能维持温饱,群众生活比较困难,村集体负债累累。自从我外出参观学习后,走遍了村里的山上山下沟沟坎坎,在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我认为,要想彻底改变村里的落后状况,尽快让群众的腰包鼓起来,就必须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鼓励农民依靠发展经济作物致富增收。于是,我就号召群众立足山区优势,积极发展高山特色种植业,决定把村里100亩老茶园对外承包。改造成新茶园,茶行种菜让荒山变成金山银山;只要自己带头干,就一定能取得群众的信任。于是,我就千方百计做通了本村13户农民的思想工作,一起承包了这100亩果园。消息传开,全村就象炸开了锅,说三道四,冷嘲热讽,说什么的都有。虽然我们满腔热情,可万事开头难。在承包之初,正值寒冬腊月,山上没水、没电、没路,野草、乱石遍地。由于不懂技术,不会管理,一个电话农技人员就手把手教我半个月。那年冬天,我带领其他承包户,几乎全部吃住在山上,并动员家人一起翻地。翻巴掌大的一块地,仅石头、茅草根就得推好几车。紧接着就是起垄,修整地面,修建上山路,打小机井。一冬下来,铁叉、撅头就用坏了几十把,整天累的腰酸背疼,双手都磨出了血泡,对一个60多岁的人,那时候,尽管很苦很累,但每当大家翻好每一寸山地,挖好每一个垄的时候,就好像看到了茶香万里,蔬菜丰收的景象,兴奋万分。
二、科学管理,努力提高效益和产量
我多次参加县镇举办的经济作物种植培训班,并多次自费外出参观学习,查阅了大量种植和管理方面的资料,写下了数万字的读书笔记,基本上掌握了茶树,高山蔬菜的种植、病虫害防治等基本技术,并把学到的技术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了其它农户,手把手地教管理技术和熬制石硫合剂等实用药剂。承包户基本上都有了自家的技术管理能手。有计划对老茶园进行更新改造,加大果树更新力度,行套袋。经过三年的系统剪枝,科学管理,终于使老茶园呈现出了勃勃生机,结出了累累硕果,2001年,镇党委、政府不断帮助我村积极在茶树品种改良上做文章,在扩大规模上求突破,先后投资1000余万元,实施了以治水、修路、改良土壤为重点的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初步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田成方、林成网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实现了从劣质品种到优质品种的改良更新,从山上种植到平原种植的规模扩张,成为远近闻名的集品牌农业、生态农业、旅游农业于一体的高山种植专业村。
三、转变观念,努力探求产品销售的方式和渠道
“要想挣到钱,销售是关键”。在发展种植的初期,由于产量较少,村民主要采取农户分散销售的办法。随着面积的逐年扩大,仅靠农户的分散销售已远远不能适应规模的快速发展。为了切实解决销售难的问题,2006年,镇党委、政府从机关工作人员中挑选了20名责任心强的同志成立了专班到十堰销售,我又挑起了销售的重担,使花门村从单纯的粮油生产转入蔬菜销售、技术服务、购销一条龙服务。通过外出销售,使大家增长了见识,了解了市场,结交了客户,从而使销售从原先的单一内销,转变成外地收购和主动外运销售相结合的销售模式,蔬菜也从以前的“卖不了”到现在的“买不到”的巨大转变。2009年,镇党委、政府又在我村规划建设了文明生态村,山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该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推进作用。
四、示范辐射,带动更多的山区群众共同致富
通过坚持和不懈努力,花门人依靠农业调整实现了脱贫致富,集体经济积累不断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3000余元,昔日的穷山村真的变成了聚宝盆。但是,在我带领该村发展的同时,并没有忘记山区其它贫困的村庄和群众,而是充分发挥辐射、示范、引导、服务作用,带动他们走共同致富的路子。由于传统种植习惯和历史因素影响,山区群众的思想意识陈旧,科学意识差,这些在相当程度上严重制约了山区经济的发展。针对这些情况,村里聘请镇农技人员成立了技术服务队,深入各自然村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指导,并利用广播、举办培训班、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提高山区群众的科技素质,引导他们因地制宜发展林果、瓜菜、养殖等产业。为巩固调整成果,引导群众科学调整,前年,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通过突出主导产业,扩大调整规模,大多数农户依靠调整已经走上了致富路。
这些年来,我依靠党的富民政策,学科技、用科技,带领群众种植高山蔬菜和茶叶实现了脱贫致富,使我村由一个散、乱、穷的后进村变成了今天文明富裕的经济强村。我深信,在新农村建设中,花门村还得依靠科技继续发展,也只有靠科技才能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