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关于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工作的意见》(农办科[2004]8号)精神,根据《全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管理办法(试行)》(农办科[2005]40号)和《2006年全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农办科[2006]12号)的要求,切实做好2006年全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小麦技术指导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一)在12个省区的38个小麦科技入户示范县(名单见附件)培育3.8万个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76万农户。
(二)科技示范户先进实用技术入户率达到90%以上,科技示范户小麦产量和综合收入比前三年提高10%以上,单位产量节本10%以上。
(三)科技示范户科技素质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科技示范户接受新型科技农民培训达到80%以上,能够熟练掌握示范产业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四)引导农民发展新型农业技术服务组织,探索不同地区农业科技入户的有效途径和模式。
二、工作内容
推广扬麦13、郑麦9023、新麦18、济麦20、烟农19、小偃22、邯6172和石家庄8号,以及各省发布的小麦主导品种。因地制宜示范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氮肥后移、节水高产栽培、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和稻茬小麦少(免)耕栽培等主推技术。
按照当地主要的种植制度和生产习惯,指导科技示范户以小麦生产为重点,结合前后茬作物如水稻、玉米、大豆、油菜、棉花、蔬菜等统筹安排全年生产,由单项小麦生产向种、养、加、销等综合转变,由单一生产技术向生产、生活、生态技术并重转变,由提高种植水平向培养农村复合型实用人才转变。
切实培养示范户的学习接受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努力做到“三到位、五入户”,即组织领导到位、工作措施到位、技术指导到位,以及技术指导入户、科技培训入户、信息传播入户、物化补贴入户、工作手册入户,使科技真正普及到千家万户。
三、工作进度
2005年9月:召开全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小麦技术工作会议,制定2006年小麦科技入户指导工作计划;总结前一阶段小麦示范县工作经验;推荐2006年度全国小麦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
2005年10月~2006年2月:开展冬小麦播种和冬季管理技术指导;完善技术指导网络。
2006年3~6月:开展冬小麦中后期田间管理和后茬作物生产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开展春小麦播种前后技术指导和服务,结合成熟收获时测产,进行技术指导数据资料收集与整理。
2006年7~8月:开展春小麦后期管理、适时收获技术以及冬小麦后茬作物的技术指导和服务。进行中期实施绩效评估,总结典型经验。
四、工作要求
实行行政首长项目负责制、首席专家技术负责制、技术指导员包户责任制、各级责任目标合同制和末位淘汰制。行政与技术相互配合,共同推动科技入户工程顺利实施。
农业部小麦首席专家要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巡回各示范县开展共性小麦技术指导,进行工作机制研究,并做好信息管理和交流工作。各省小麦首席专家要结合本地生产实际,做好播种、中期管理和收获三个关键环节的技术指导,针对本省示范推广的小麦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面向技术指导员开展技术培训,关键农时要到示范县工作。各示范县专家组长要根据当地主要的种植制度和生产习惯,组织小麦及其前后茬作物和养殖、市场、生态等领域专家对本县技术指导员和示范户开展技术培训,调研本县示范户,对技术指导员进行业绩考核。
在2006年小麦成熟收获季节,按照农业部统一安排开展农户测产活动,包括田间测产和实收核对。部、省小麦首席专家根据需要可组织技术指导员和示范户电话访谈,根据《全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管理办法(试行)》(农办科[2005]40号)文件精神对本地小麦科技入户工程进行绩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技术报告写进年度总结。
五、保障措施
(一)建好核心示范区。采取示范户带辐射户连片的形式,不要“另起炉灶”,规模在200亩左右。结合繁种安排的核心示范区规模可适当扩大,但必须保证单产。核心示范区种植品种不超过10个,实施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组装配套的综合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体系,以周边普通农户大田生产为对照,建立技术推广样板。
(二)加强信息沟通。各地要加强数据和信息的收集,及时反馈技术指导工作进展情况,充分利用互联网、报刊、电视、电台等媒体,大力宣传科技入户工作的政策措施、先进经验、典型事例和实施效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加强监督检查。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做好示范县科技入户工程的考评工作,按照农业部统一规定的绩效评价办法加强监督检查。各级专家要加强对示范户的调研,了解示范户的需求,研究解决科技入户工程实施中的技术问题。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