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规模化,便于统一管理、流水化操作,节省成本的同时也有效提高了产量。”近日,东坡区种粮大户刘少友在谈及自家粮食大丰收时高兴地说,2013年,他家种植的800亩水稻,平均每亩增产约50公斤。
粮食的增产,离不开科技的支持。刘少友的丰收,仅是2013年眉山农业高速、高质发展的一个缩影。回首2013,我市按照“以农为主、统筹城乡”的工作部署,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两城三园七片”建设为抓手,全面实施“九大工程”,大力发展都市近郊型现代农业,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继续向好。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预计一产业增加值增长3.5%;粮食增产2.6万吨,实现“十连增”;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323元、增长13.2%、总量居全省第4位,实现“九连快”。
创新机制 粮食产量“十连增”
2013年,全市遭受了历史罕见的冬干连春旱极端天气,导致小春粮食减产。为确保全年粮食增产目标,一场自上而下的抗旱战役打响:市委书记李静,市委副书记、市长宋朝华深入抗旱一线检查指导,分管副市长钟毅多次召集农口部门进行会商,全市上下凝心聚力抗旱保春耕;市级各农口部门分工协作,全力投入抗旱工作;各区县、乡镇积极调动百姓积极性,全力做好蓄水、调水,确保了全市大春生产满栽满插,为全年粮食增产打下坚实基础。
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全市大力推广“千斤粮万元钱”“吨粮五千元”粮经高效复合种植模式,建立粮经复合基地,推广空行利用和间套作,实施“四新”联动、“五良”配套高产创建,抓住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等主要作物,分区域建立粮食高产示范片,不断拓展粮油高产创建的广度和深度。
据统计,2013年,全市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全年粮食平均单产达到388公斤,比上年提高5公斤,创下历史新高。
四种模式四个转变 农民收入连番增
2013年,市委、市政府在建立助农增收工作机制的同时,创新提出独具眉山特色的“创新四种模式、加快四个转变”统筹城乡发展的模式,培育现代农业业主、家庭农场、农民专合组织、龙头企业等助农增收主体,同时和散户农民的利益联结,实行保护价、合同价收购,二次返利、入股分红模式,推动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机对接。从农民转变为农家乐业主的沈建康,正是这一发展路径的受益者。
2013年9月,沈建康返乡创业,开设了接待能力达900人的生态农家乐,开业首月营业额就达50余万元。与此同时,他还聘请了村里30多位村民在农家乐工作,使得当地村民除种养殖收入外,还多了一份工资收入。
去年,我市启动现代农业业主示范乡(镇)、示范村、示范户建设,有力推动了1661户农民转变为“有能力、有资金、有规模、有市场”的“四有”现代农业业主。同时,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农民专合组织和农业企业,并通过加快推进泡菜产业发展,继续深化现代畜牧业试点,建设“乡村旅游示范区”等方式来助农增收。
预计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将增长3.5%,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9323元、增长13.2%、总量居全省第4位。
谋发展 新型农业经营方式来助力
发展新型农业经营方式,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重要举措。
2013年,全市打造了东坡悦兴蔺稻园、泡菜城蔬菜原料种植示范园、仁寿黑龙滩观光园、彭山观音葡萄园、丹棱梅湾桃花观光产业带、青神20公里椪柑产业环线等一批都市近郊型现代农业新亮点。同时,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继续发展新植和改造果菜茶特色产业,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和“千亿工程”建设,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推动项目实施向都市近郊型现代农业示范带集中。
此外,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吸引业主和企业投资开发集约化种植基地、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休闲观光农业,并通过平衡产业结构,使得新型农业经营方式更全面地助农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