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网】应城市致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品牌化加工,以区域化布局带动订单农业发展,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截至8月上旬,该市仅糯稻订单已超过85%,订单价格平均高出市场价5%至10%,粮农因此年增收4000万元以上。
应城建立糯稻标准化生产基地项目示范区,共在陈河等9个乡镇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种植30万亩。全市49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按照统一生产标准、包装、品牌、收购和销售价格,扩大产销规模,农产品年加工总量达到145.5万吨。
该市建立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的认证和申报力度,提升订单农业的品牌效应。目前,糯米已成功进入“五粮液”、“洋河”、“枝江”、“绍兴黄酒”等品牌酒企采购体系。
随着水产养殖的发展,水产养殖户追求高产,养殖密度逐渐增大,投料量也逐渐增加,水体负荷日渐增大,尤其是底部有机质积累较多,尤其是温度较高的夏季,往往形成水体分层较为严重,这样,导致底部有机质腐败、氧化,形成各种有害物质,底部环境往往是处于极度缺氧的状态,氧债不断加大。
常规情况下,我们的观念都是,先杀虫,后消毒,主要思路是,寄生虫寄生,对于鳃丝造成破坏,最后导致鳃丝肿胀,引起烂鳃,杀不死虫,就算是杀菌再彻底,效果依旧不明显,所以,一贯的做法就是,把杀虫排在第一位。
但是,由于当前的养殖密度逐渐增大,投喂量逐渐增多,底部有机质积累较多,加上池塘底部极端的氧债环境,迫使水体还原性不断加大,一般情况下,认为以上水体还原性是很强的,氧化还原电位是很低的,在这种环境下,首先,鱼类的体质是极其脆弱的,尤其是肝胆问题较为严重,免疫力下降,使用杀虫剂本身对于鱼类是不利的,有时候过大剂量使用杀虫剂,更会加大对于鱼类的应激性反应,导致鱼类出现应激性死亡。其次,任何杀虫剂或者消毒的使用,很大一部分会抵消水体还原状态,提高水体氧化还原电位,这样,就会使得杀虫剂实际使用剂量不能满足杀虫需要,使得杀虫效果减弱。第三,很多情况下,引起鱼类烂鳃的关键因素包括:水体环境和寄生虫寄生,所以,如果寄生虫不能被很好的杀死,最后导致烂鳃病无法痊愈,这也是鱼类疾病难以控制的关键所在。
根据以上分析,本人认为,按照当前的水体环境和养殖思路来看,尽可能消除水体还原状态并提高水体氧化还原电位,是杀虫消毒前应该做的首要工作,一般的消毒剂都是带有氧化性质的,所以,在杀虫前处理水质,或者提前杀菌,可能对于杀虫的效果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鱼类体质较差,会分泌大量的粘液来保护自己,过多的粘液又会影响杀虫消毒效果,处理水环境,或者尽可能的采用氧化剂,一方面可以尽量消除影响用药的各种外部因素,另一方面,对于鱼类的刺激性和应激性会减少,第三方面,鱼类出现寄生虫感染,肯定也会有细菌继发感染,治病放在前面,可能对于鱼类体质的恢复起到很好的作用。
先杀菌后杀虫,可以对于杀虫起到增效作用,实际上杀虫消毒只不过是一前一后的问题,并不影响杀菌的效果,但是,先杀菌,对于疾病防控更有优势。
如何开创农业发展新模式?如何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已长期成为三晋大地所面临的难题。
如今,山西拓展思路,进军现代农业:
高效水果、优质蔬菜、植物观赏……“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做足特色,山西农村百花齐放。
面向市场,狠抓加工,小农户紧接大市场,山西农业欣欣向荣。
土地流转,农民进厂,标准化代替粗放经营,山西农民增收致富。
农民梦,致富梦。过上富足的生活,是中国农民纯真朴素的梦想。山西省委省政府从实际出发,把握农村发展特色,找到农业市场前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其出发点和目的是让农民真正过上好日子。
亲民,民亲。利民,民利。只有真正以农民利益为出发点,为农民做实事,新兴农村才能发展。
在采访中,村民武下生、张小蝶,言语中显露出对现在生活的满足,笑靥中传达了对山西现代农业的赞扬。
“小品种成了金蛋蛋,名品牌连成钱串串;特色农业“金钥匙”,增收致富美滋滋。”这段顺口溜,在三晋大地已开成灿烂的向阳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