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接到山东省植保总站关于莱州市发现一种不明害虫为害小麦的报告,我中心3月6日立即组织青岛农业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与山东省植保总站测报人员一起赴莱州实地调查其发生为害等情况,并与烟台市植保站、莱州市农业局、植保站相关技术人员初步探讨和分析发生原因,并提出了下一步的工作建议。
一、发生为害情况
莱州市植保站技术员于2010年4月即在三山岛街道赵家村、财粮村和吴家村小麦地发现一种不知名害虫为害小麦根茎基部,发生面积共10亩左右。2011年发生情况类似上年。2012年4月5日,在三山岛街道、山岛街道、城港路街和金城镇计有16个村发生不同程度的为害,为害地块平均每墩小麦有幼虫5-20头,在受害麦地周边禾本科杂草(野燕麦)上也发现该幼虫,为害面积达6000多亩;为害严重的可导致茎秆断开、麦苗萎蔫枯死,造成缺苗断垄(见图1)。
本次实地调查了三山岛街道2块田,受害小麦茎基部或叶片呈孔洞状。拔出麦苗仔细察看,小麦茎基部有新鲜孔洞状伤口,可仅为表层叶鞘受损,或出现空洞,乃至整个茎株出现缺刻(见图2);一般在孔洞周围可查见1、2龄幼虫,头壳褐色或浅褐色,身体乳白色至黄褐色,体长5mm-10mm(体色和体长应与虫龄大小相关)。上部叶片伤口则为多个成排形成孔洞,孔洞周边组织已经发黄枯死(见图3),推测是由前期(秋苗)生长点被咬食、随叶片生长造成的。当前仅为低龄幼虫初发为害,且发生地块呈点片分布,其为害症状与地老虎等常见地下害虫易混淆。目前发生面积约1万亩。
二、害虫种类鉴定和习性观察及其防治
(一)害虫种类初步鉴定
2012年经专家人工室内饲养鉴定,该虫属螟蛾总科Pyralidiodea、草螟蛾科Crambidae、草螟蛾属Crambus(Fabricius),具体种类有待进一步鉴定。
(二)害虫习性和发生规律观察
2012年莱州市植保站技术人员田间罩网定期观察,发现该害虫于5月中、下旬(小麦穗期)开始在小麦茎基部做茧滞育,随后系统调查再未发现幼虫虫态。顾耘教授等2012年4月中旬将虫体连同小麦一起放至实验室中,分栽于花盆中饲养观察,至4月末小麦植株老化时,发现大量幼虫爬出花盆;将部分幼虫移入新种植的小麦口杯中饲养。进入5月后,在花盆小麦上几乎已经看不到为害,幼虫均做一薄茧躲藏其中;在口杯中的幼虫,可见少量取食,但进入5月中旬后,取食停止,也做一薄茧躲藏其中。该虫可能存在夏滞育现象。
(三)防治方法和药剂筛选
山东省植保总站和莱州市植保站已于2012年进行了初步的田间防治和药剂筛选试验,防治效果较理想的有毒土法、种子处理法、灌药法。即小麦播种前,用辛硫磷或毒死蜱颗粒剂进行土壤处理,或选用辛硫磷或吡虫啉等杀虫剂拌种;苗期,用48%毒死蜱乳油, 浇地时灌入田中;可以将喷头拧下直喷根茎部, 药剂可选用48%毒死蜱乳油或4.5% 高效氟氯氰菊酯乳油。2012年严重发生地播前已全部做了种子处理,防效有待验证。
三、发生原因初步分析和建议
初步观察,该虫与二点委夜蛾发生为害特点相似,均以幼虫为害植株苗期茎基部的细嫩组织,很可能是免(浅)耕、秸秆还田和作物重茬种植等措施的多年实施,避开了翻耕导致的虫体损伤和死亡,而秸秆还田和作物重茬种植致使虫源量逐年积累,建立起较为宠大的虫群数量,由罕见轻微为害逐步发展为常规严重为害。
鉴于该害虫为害的隐蔽性和对小麦生长的严重威胁,建议各地进行麦田地下害虫调查时,仔细辨别为害症状和害虫种类,抓住早春害虫初发期这一时机,做好当地此虫发生与否的普查,做到早发现、早预警和早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