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扇是南京著名的传统手工艺制品之一,早在宋代,南京制扇业就已远近闻名。金陵折扇有竹制折扇、绢宫扇、骨扇等,制作精细,轻巧美观,既是驱夏实用品,又是艺术欣赏品。尤以“金陵艺术大扇”,备受欢迎。金陵折扇早在明代时就闻名遐迩。普通的以竹为扇骨,高档的以檀香、桃丝、乌木为扇骨。制骨有水磨和模雕两种。水磨之骨,滑润如玉,光可照人,裱扇之纸谓之苏面,行销极广。2009年,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金陵折扇特色
金陵折扇在鼎盛时期最讲究扇骨用材和扇骨雕刻。许多制扇名师用象牙、玳瑁、紫檀木等贵重材料制成扇骨,还在扇骨的大边上镂雕细刻,有“如意头”、“琴式”、“螳螂腿”、“水浪式”等,扇头有“瓶式”、“玉兰头”、“金鱼头”等。有的扇子采用全雕刻工艺,所雕花草玲珑有致。后来,艺人们在继承旧时扇骨雕刻技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镶嵌扶持技术,镶嵌材料有象牙、兽骨、玉石、金银、贝壳等。如今的折扇依然是以竹为骨,有白竹、罗汉竹、湘妃竹等,此外还常用乌木、檀香木、象牙等珍贵材料,扇面则采用花纹清晰的绵料宣纸。
金陵折扇的制作
金陵折扇的制作共分制扇骨、做扇面、穿扇面三大工序。最重要工序的是制扇骨。这道工序包括了选料、断料、劈料、拿火等43道小工序。首先,选料十分严格,要求挑选生长期在六年到八年的、朝阳的、土壤肥沃的竹子。选好后还要煮料,即煮出浆水,把竹子里的蛋白、糖分煮出来,以后才不会生虫。制扇骨中最费劲的一道工序是 “刀边”,即用刀一点一点削出所需造型的扇边。为使扇子口紧,更能固定,还要经过一道“拿火”工序,将扇边烤轧成弧型,直至两头小、中间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