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古建资讯  世界自然文化遗产 

马铃薯黑胫病

   日期:2008-12-29     来源:西农网    作者:老乡    浏览:43    评论:0    
核心提示:〔病原菌学名〕Erwiniacarotovoravar.atroseptica(VanHall)Dye.  〔寄主作物〕茄科、葫芦科、豆科、伞形科等很多作物。  〔病害诊断〕在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主要为害根茎部和薯块。种薯带病重时,未出土前烂芽,或出土幼苗很快死亡;病轻的,苗高10~20厘
〔病原菌学名〕Erwinia carotovora var. atroseptica (Van Hall) Dye. 

  〔寄主作物〕茄科、葫芦科、豆科、伞形科等很多作物。 

  〔病害诊断〕在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主要为害根茎部和薯块。种薯带病重时,未出土前烂芽,或出土幼苗很快死亡;病轻的,苗高10~20厘米时陆续显症。病株矮小,黄化矮缩,地下根茎部皮层与髓部变黑,水渍状腐烂,故称黑胫病。严重时,变黑部分延及母薯,致薯块内湿软腐败,发出酸臭味。病株根系全部破坏,易从土中拔出,很快死亡。有时病情发展较慢,病株硬直,叶色灰绿,叶缘反卷,顶叶略带金属光泽,最终病株萎蔫死亡。纵剖病茎,维管束变褐;纵切病薯,病组织柔软,常形成黑孔,病健交界有一明显的黑线。干燥时,块茎蒂端干缩变硬。 致病菌为胡萝卜软腐欧氏杆细菌黑胫病变种。病菌菌体短杆状,两端钝圆,周生4~5根鞭毛,无芽孢,革兰氏染色反应阴性。在琼脂培养基上菌落灰白色,圆形。 

  〔发病规律〕病菌主靠带菌种薯传播,经伤口侵入。切薯时切刀传染是病害传播的主要途径。病菌侵入后在种薯表皮组织细胞间隙发育,沿维管束上下双向进入茎、根和块茎,分泌果胶酶,溶解胞壁中胶层,致细胞分离,组织解体,导致腐烂。田间块茎间的再传染,主要通过种蝇或线虫等媒介为害传带所致。 温、湿度高低是影响病害流行的主要因素。温暖潮湿条件利于细菌侵入。排水不良,灌水过多过频,土壤湿冷,植株衰弱,影响伤口愈合能力,降低抗性,则病情加重。收获后,在通风不良、高温高湿下贮藏,利于病害发展。 

 
打赏
 
更多>同类农业技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14033551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