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古建资讯  世界自然文化遗产 

甘薯紫纹羽病

   日期:2008-12-29     来源:西农网    作者:老乡    浏览:80    评论:0    
核心提示:甘薯紫纹羽病,俗称“红筋网”、“留皮”等。  〔病原菌学名〕HelicobasidiummompaTanaka  〔寄主作物〕甘薯、马铃薯、大豆、花生、棉花、桑、茶、果树、林木等。〔病害诊断〕为害薯块和地下茎。病株表现茎叶萎黄,停滞不长。地下薯块表面缠绕白色纱线状物
    甘薯紫纹羽病,俗称“红筋网”、“留皮”等。 

  〔病原菌学名〕Helicobasidium mompa Tanaka 

  〔寄主作物〕甘薯、马铃薯、大豆、花生、棉花、桑、茶、果树、林木等。 〔病害诊断〕为害薯块和地下茎。病株表现茎叶萎黄,停滞不长。地下薯块表面缠绕白色纱线状物,以后线状物逐渐变粗,颜色渐变成红褐色至紫褐色。患病薯块由上而下,自外向内逐渐发展以至薯肉腐烂,发出酒精味,薯皮因包有菌膜,质地坚韧。表皮破裂后,腐烂薯肉流出,仅空存“僵壳”。地下茎、根须染病,皮层易脱落。 致病菌为桑卷担菌。菌丝初时无色,老熟后紫褐色。菌丝集成的菌索长纱线状,不规则分枝。菌索后期集结形成子实体,上有发达的子实层,在子实层上并列着生着担子,担子圆筒形,担孢子单胞,无色,长卵形。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索和菌核依附于病薯、病拐子上,或以拟菌丝遗落土中越冬。病菌在土中可存活4年。翌年越冬菌索和菌核产生菌丝体,菌丝体集法形成的菌丝束,在土壤中延伸,接触寄主的根后即可侵入为害。一般先侵染新根的柔软组织,后蔓延到主根。病、健根接触或从病根上掉落到土壤中的菌丝体、菌核等,也可由土壤或雨水、灌溉水流传播。病残体沤肥未经腐熟施入田间也可传播。另外,在病田放牧牛羊,或人进出病田,也会把病菌传到无病田。 病菌在土壤中适应性强。低洼潮湿、积水地、砂质土、土层薄浅地发病重。植株缺肥,生长不良发病重。与桑、茶混种或间作容易发病,甘薯连作发病加重。酸性土壤利于发病。 

  〔防治措施〕 (1)严格挑选种薯,剔除病薯,无病土育苗。 (2)不宜在发生过紫纹羽病的桑园、果园以及大豆、马铃薯等地块栽植甘薯。最好甘薯与粮食作物倒茬。重病地应与禾本科作物进行4年以上轮作。 (3)施足充分腐熟粪肥及碱性肥料,如草木灰等。 (4)田间发现病株,应及早挖去,不要等到形成菌核再挖。并应将带菌土壤一并挖尽,再填入无病土。病株周围土壤灌20%石灰水消毒。 (5)发病初期在病株四周开沟阻隔,防止菌丝体、菌索、菌核随土壤或流水传播蔓延。 (6)发病初期可用36%甲基托布津悬浮剂5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40%纹枯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60%防霉宝水溶性粉剂800倍液灌根。 
 
 
标签: 甘薯种植
打赏
 
更多>同类农业技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14033551号-13